
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大学就读,人称“三清博士”,一个“高大上”的称谓;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继保班”班长,一个基层电力检修的带头人;两个很难联系在一起的不同身份,其实,就是一个人。今年32岁的谢邦鹏,就是这样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一线电力工人。 谢邦鹏在调试设备。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 这不,2015年第一天,谢邦鹏一早就得赶到陆家嘴滨江。他要对6座变电站、2座开关站等设备进行特巡,以确保节日期间陆家嘴区域的用电稳定。 1.“学霸”做出“意外”选择 圆梦从一线工人开始
谢邦鹏儿时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工程师。在他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电力的浓厚兴趣:用手电筒的干电池搭灯泡,拆了电动玩具车看电路……5岁上小学,高中时数理化都得过奥林匹克竞赛奖项,谢邦鹏就是人们说的那种“学霸”。
谢邦鹏在清华博士毕业。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 “电力”能转换成“磁力”,牢牢地吸引住了谢邦鹏。2008年博士毕业,谢邦鹏眼前的职业道路有很多条,但他还是难舍电力;而即便在电力系统,也有多种方向:去高校、科研院所搞理论研究,或到电力公司、发电厂、配套生产电力设备的企业做工程应用方面的工作;可以留在北京,可以回成都,也可到上海。最终,谢邦鹏的选择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做一名电力工人。 谢邦鹏在检查设备。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 2.从“傻站”到“劳模” 一年内完成“博士-菜鸟-达人”转变
正所谓“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09年初,谢邦鹏第一次跟着继保班的老师傅到一线工作时,“现实”就狠狠地给了他“闷头一棒”——“三清”博士瞬间变成了一只操作技能“菜鸟”。 谢邦鹏和他所在的“继保班”。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 强烈的挫败感让谢邦鹏觉得自己在现场有点“多余”,好在此时,班里的老师傅给了他鼓励:“万事开头难,你学起来肯定很快的。”这句话让谢邦鹏突然明白,虽然自己有博士学位,但都是理论知识,面对实际工作,除了从零开始,别无他路。谢邦鹏又开始发挥“学霸”的潜能。他一边翻看各种工作规程、说明书,一边主动向班长“要活干”,单位规定下午五点下班,他经常主动加班到晚上七八点。为了提高工作技能,很快他就成了班组里的“劳模”: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多、看图纸最多、做笔记最多。 为了提高工作技能,谢邦鹏在练习接线头、拧螺丝。图片来源:新华网 从“零技能”菜鸟到操作“达人”,谢邦鹏用了一年时间。时至今日,他仍坚持着工作时“早到晚走”,基本每天都是班组里最晚下班,他说:“已经习惯了。” 3.暴走“丈量”世博供电路径 “本领过硬”还能“随叫随到”
谢邦鹏在一线检查线路。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 2010世博年,对谢邦鹏是重要的一年,也是最辛苦的一年。 作为最基本的保障条件之一,电力对世博区域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谢邦鹏手头有一些前期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是不是都能和现场的设备对应得上?认真的谢邦鹏开始了排摸,而排摸的方式很原始——把浦东世博区域各站点的全部供电路径走一遍。 谢邦鹏和同事们在进行巡查。图片来源:东方网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肯定有的,一天下来非常累。”除了走路,谢邦鹏还要钻进每一个地埋变电坑道查看设备,坑道里常有积水,经常出来后就是一身泥水,“现场不可能换衣服,湿衣服也要穿一天。”最终,在用双脚“丈量”了浦东世博区域供电路径之后,谢邦鹏和同事精确绘制出了数千条线路的接线图。 谢邦鹏在查看线路图纸。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 电力工作关系着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千家万户的生活,一个小故障可能就会使一大片区域陷入“瘫痪”,而作为电力工人,除了要能吃苦、具备过硬的“本领”外,还必须“随叫随到”。 4.“抱怨”引发创造发明 经历“苦处”方能收获“乐趣”
经过几年的历练后,2011年,29岁的谢邦鹏当上了继保班的班长,开始带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共同前行。怎样让班组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这是谢邦鹏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多次认真的思考后谢邦鹏想出了“两手抓”:一方面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施工加强安全生产;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加强班组日常管理,提升班组工作水平。 谢邦鹏在检查设备。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谢邦鹏继保班的工具包里,总能找到一根10多厘米长的小钢管,工人们称之为“套筒”。这根不起眼的“套筒”,却是一项专利产品,而它的“诞生”则来源于班里老师傅的“抱怨”。 闲暇时,谢邦鹏也爱旅行。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 2010年,谢邦鹏他和女友黄玲在上海组建了小家庭,是不折不扣的“裸婚”。最近一两年,谢邦鹏不时会听到有人跳槽的消息。面对这些,谢邦鹏显出少有的淡定。2012年谢邦鹏和妻子在浦东临沂新村买了一套老公房,总价170万,贷款110多万,如今除了公积金外,他每月近一半工资要拿来还房贷,“要说没压力,那是骗人的。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我喜欢这份工作,比起赚多少钱,在这个岗位上我有收获、个人能力有成长有进步,更让我得到满足。”谢邦鹏说。 谢邦鹏做“读书为我畅通圆梦之旅”演讲。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这是谢邦鹏在工作总结中引用梁启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从“三清”博士转型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力工人的过程中,谢邦鹏经历了一线工作的“苦处”,也在岗位工作的历练中收获到了工作的“乐趣”。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谢邦鹏》、《“好工程师”谢邦鹏:“三清”博士甘当电力一线工人 深入实践3年发明27项专利》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面对社会上各种“唯高薪”论,清华博士谢邦鹏用自己“意外”的选择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面对博士去一线是否屈才的疑问,谢邦鹏用六年在基层做出的成绩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在他眼里,一线工作的丰富经历,反而给了他更多的收获空间,也赢得了信任和尊重。敬业奉献,贵在行动,重在坚持。谢邦鹏坚守一线,用求真和创新的精神追寻自己的人生和理想,用爱岗和敬业的精神承担了责任与担当。他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什么才是新时代爱岗敬业的“身边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