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一项名为重农抑商的政策持续了数千年的时间。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也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然而,等到了航海大发现时代,伴随着欧洲国家改革运动的不断兴起,以及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它们的国力迅速增长,并开始不断对外殖民扩张。然而在同时期的中国,一切却显得那么平静。
正因如此,古代中国在明朝时期还称得上是世界强国,可却在短短几百年后的清朝,成为了任人宰割的鱼肉。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让不少后人提起古代的政策时,往往都表现出一副深恶痛绝的样子,比如说重农抑商这一政策,认为正是因为过于压制商业的发展,才让中国迅速落后,难道说古人“重农抑商”没道理?
在当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社会现状,那就是农村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不少农村出身的年轻人,要么是选择读书深造,要么就是早早地前往城市打工,留在家乡种地, 早就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耕地为何不赚钱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好理解,那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种地的收入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如果种地能赚钱,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又怎么可能放弃自己的老本行,前往城市打工呢?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种地不赚钱的情况?这就要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粮食非商业化的特点说起。前文提到我国古代实行了数千年的重农抑商政策,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与之相对立的商品经济则是被无限的压制。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使得我国古代缺乏资本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才使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
然而,伴随着封建统治的瓦解,商品经济开始不断发展,而它的一个主要特点,那便是商品生产以及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我国虽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商品经济仍然存在于我国,只不过从本质上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区别,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需要而存在的。
正是因为我国特殊的国情,因此部分商品是不被允许商业化的,比如我们所说的粮食。在这个社会上,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粮食的特殊性,它们的价格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涨幅。这也就意味着,农民在种地的时候,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不断提高,可能够赚取的利润却在不断降低,时间久了又有谁愿意种地呢?
国家出手整治
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农村土地都被迫闲置,甚至成为了杂草丛生的荒地,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国家重提土地撂荒,不只是回收承包权。在农村农业部发表的指导意见书当中,着重提到了这几个措施: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保证每一块农田都有对其直接负责的责任人;继续健全补贴机制,保证耕地农户能够获得相应的创业补贴,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荒地恢复生产;荒废时间长达两年以上的耕地,将会被土地发包方终止土地流转合同。
也就是说,国家最新出台的这几项政策,并不是单纯的回收承包权,毕竟农户持有的耕地面积并不是很大,单纯的回收承包权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通过奖惩机制的建立,让农户切身实际的意识到耕地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户的种地积极性。除此之外,通过惩罚那些承包了土地,但却没有积极耕种的个人或企业,让他们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相信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农村耕地滥用以及荒废闲置的现象将会有所缓解。
总而言之,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我们仍然可以让自己手中的耕地发光发热,让它们生产粮食造福民众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手中如果持有耕地,即便我们不愿意亲自耕种,也有的是办法让它发挥自身的作用,尽量不要让土地闲置,不要让本应当种满粮食的耕地上杂草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