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2020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
落实体教融合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责任,但目前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导致家庭体育参与不足、校外体育开展乏力,严重制约了一体化社会体育支持环境的建设。因此,体教融合的首要突破点就是激发社会全员参与,形成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合力。[116] 同时,新时期体教融合目标的达成,亟须教育、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建立横向多部门联动和纵向多部门衔接的协作机制,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引领、全员参与的格局。[117]
(三)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构成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一个人将来的总体教育成就,而且深刻影响其成年后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议题,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25%的青少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而且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增长最快的心理疾病之一。[11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个体人格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为核心,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119] 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从观念认识、政策制度、执行操作层面应对这些挑战可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方向。主要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点:在政策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在实践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积极取向、发展性取向和生态化取向。[120]
九、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现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重点的新阶段。多样化发展是国家对于高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路径,国家在宏观管理层面提供的政策导引和为地方实践提供的改革支持,对于推进高中多样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1]
(一)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准确定位
从现代治理的视角出发,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既需要政府转变职能,落实简政放权,也需要学校层面的积极作为和有效担当,实现自主办学,特色发展。[122] 从区域层面看,多样化意味着将学校作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特色定位、布局,形成区域内差异化的学校发展格局。[123] 地方政府要尊重不同学校的发展基础和改革创新精神,支持和引导普通高中根据地域资源优势、学生发展需求、师资状况以及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等,探寻自身发展特色,自主选择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同时,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意义,在勇于承接政府赋权的同时,还需要强化责任担当,不断释放和激发自身办学活力和主观能动性,主动谋求特色发展。[124]
(二)以特色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
从学校层面看,多样化意味着学校需要确立以个性、差异为指引的特色发展思路。[125] 有学者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特色化发展可以理解为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多样化发展是共性,特色化发展是个性,只有多样化才能有特色的生存发展空间,特色是实现多样化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形式。[126] 一所特色学校要具备相应的特征和条件,主要包括“定位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条件与资源”“成效与效能”“创新与亮点”五个方面。学校特色形成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路径,二是由外而内的融入路径。[127]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创造有弹性的发展空间,对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浙江省上虞市根据学校城乡差异、师资差异及发展潜力统筹布局,实现县域普通高中错位发展、差异发展、多样发展。[128] 上海市普陀区在充分尊重每所学校自身发展和需求的基础上,对全区高中学生进行分批分类指导,引导学校自主选择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错位发展。[129]
(三)用课程打开特色办学之门
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的核心是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课程资源,适切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能力水平。[130] 课程之于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既是内容又是手段。如果放眼中国乃至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凡是特色鲜明的高中无一例外在课程设置上着力谋求变化,均把办学和育人特色的核心突破口定在课程上。[131] 围绕办学特色,学校应形成素养导向的多样化校本课程结构和多样化课程类型,并利用校本课程比例的调整实现特色育人和多样化发展。统筹普通高中教育中各种类型的课程,并将其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框架中,划定难度等级和模块类别,规范课程标准和师资质量,为学生在高中教育体系内部的转换提供依据标准。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学分资格认定制度,规范学分转换和互认,使普通高中教育灵活化、规范化。[132]
注释:
[1] 邵志豪. 新时代高中全面育人的思考、行动与创新[J]. 人民教育,2020,(18).
[2] 冯建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3] 冯建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4] 代蕊华. “五育”并举与学校管理变革[N]. 中国教师报,2020-11-11.
[5] 冯建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6] 冯建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7] 陈宝生.一分为二看“五育” 合二为一干“五育”[EB/OL]. http://www.sohu.com./a/281693180_391284.htm.
[8] 张红艳,卢克建.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蕴含的理念探析[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9] 韩震. 新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理念与特点[J]. 课程·教材·教法,2020,(01).
[10] 韩震.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路下的德育教材体系建设[J]. 教育研究,2020,(03).
[11] 孙熙国. 如何理解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
[12] 刘建军. 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 教育研究,2020,(09).
[13] 檀传宝. 何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典论述的时代诠释[J]. 课程·教材·教法,2020,(01).
[14] 郑富芝. 把握新形势 应对新挑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20年秋季开班式上的报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9).
[15] 柳夕浪.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J]. 人民教育,2020,(07).
[16] 樊丽萍. 孩子真正体会“匠心”,劳动教育才会“走心”[N]. 文汇报,2020-8-29.
[17] 娄雨. 什么是“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论劳动之于“体、技、心”的教育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8).
[18] 王成. “体美”价值的“再认识”[J]. 北京教育(高教),2020,(11).
[19] 王登峰.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10).
[20] 季浏.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和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21] 叶朗.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N]. 光明日报,2020-11-24.
[22] 范迪安. 引领学校美育做出气势做出成效[N]. 中国教育报,2020-11-30.
[23] 辛涛,李刚. 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新时代内涵[J]. 人民教育,2021,(01).
[24] 王烽. 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 人民教育,2021,(01).
[25] 张新平. 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探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0,(20).
[26] 李政涛. 中国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公平与质量的互释互构[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0).
[27] 褚宏启.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研究问题域与政策工具箱. 教育研究,2020,(02).
[28] 张新平. 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探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0,(20).
[29] 李红恩. 权力、能力、外力:影响中小学办学活力的重要因素探析[J]. 中小学管理,2020,(11).
[30] 杨振峰. 有序赋权:推进教育家办学的制度设计与安排[J]. 人民教育,2020,(19).
[31] 马宏. 从管理走向治理:以学术领导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2).
[32] 孟繁华. 集团化办学:超越传统的学校组织形式[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1).
[33] 马可. 深化“放管服”改革 努力推进教育精细化管理[J]. 人民教育,2020,(19).
[34] 马可. 深化“放管服”改革 努力推进教育精细化管理[J]. 人民教育,2020,(19).
[35] 倪娟. 从“教育之制”到“教育之治”:“公民同招”政策要义及实施风险防范[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2).
[36] 任国平. 公民同招新政效应[J]. 人民教育,2020,(19).
[37] 余慧娟.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牢牢把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J]. 人民教育,2020,(21).
[38] 孙军,程晋宽. 义务教育学校“公民同招”制度的设计与推进[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7).
[39] 倪娟. 从“教育之制”到“教育之治”:“公民同招”政策要义及实施风险防范[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2).
[40] 王建. 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与政策思考[J]. 教育研究,2020,(11).
[41] 袁利平,丁雅施. 教育扶贫:中国方案及世界意义[J]. 教育研究,2020,(07).
[42] 刘佳,蒋洁梅. 后扶贫时代教育政策信息的质效焦虑与治理优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20,(01).
[43] 姚松,曹远航.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成就、反思与展望[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4).
[44] 姚松. 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基于贫困地区精细化扶贫[J]. 教育文化论坛,2020,(03).
[45] 袁利平,张欣鑫. 教育扶贫如何精准化——基于多学科视角的模型建构[J]. 教育与经济,2020,(01).
[46] 姚松. 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基于贫困地区精细化扶贫[J]. 教育文化论坛,2020,(03).
[47] 袁利平,姜嘉伟. 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与路径创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48] 李正元. 习近平教育扶贫论述的生成基础及其丰富内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6).
[49] 赵明仁,陆春萍. 从外控逻辑到内生逻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探究[J]. 教育研究,2020,(10).
[50] 吴霓. 用文化夯实教育扶贫根基[J]. 红旗文稿,2020,(18).
[51] 阳荣威,张善超,李震声.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制度创新——第七届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综述[J]. 大学教育科学,2020,(06).
[52] 石中英. 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 教育研究,2020,(09).
[53] 秦惠民. “五唯”的本质是绝对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J]. 中国高教研究,2020,(12).
[54] 张志勇. 推进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的有效路径[J]. 人民教育,2020,(23).
[55] 刘志军、徐彬. 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 教育研究,2019,(05).
[56] 王博. 抓牢抓好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N]. 中国教师报,2020-11-18.
[57] 谈松华.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动能[J]. 人民教育,2020,(22).
[58] 石中英. 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 教育研究,2020,(09).
[59] 钟秉林. 全面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评价制度[N]. 中国青年报,2020-10-19.
[60] 谈松华.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动能[J]. 人民教育,2020,(22).
[61] 辛涛. “探索增值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小学管理,2020,(10).
[62] 马晓强. 探索增值评价,我们在顾虑什么?[J]. 中小学管理,2010,(10).
[63] 李凌艳. 如何用好教育增值评价——对“探索增值评价”的主旨与行动的理性思考[J]. 中小学管理,2020,(10).
[64] 李凌艳. 如何用好教育增值评价——对“探索增值评价”的主旨与行动的理性思考[J]. 中小学管理,2020,(10).
[65] 马晓强. 探索增值评价,我们在顾虑什么?[J]. 中小学管理,2010,(10).
[66] 杨斌. 充分释放“抗疫红利”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03).
[67] 杨斌. 重器与众器:在线教育中的伦理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1).
[68] 胡钦太. 促进在线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多维审视[J]. 教育研究,2020,(08).
[69] 黄荣怀,张慕华,沈阳等. 超大规模互联网教育组织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线教育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案例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20,(03).
[70] 杨非,王珠珠. 国家在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在抗疫中的战略作用及疫后发展[J]. 教育研究,2020,(08).
[71] 尚俊杰,张优良. 在线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未来[J]. 人民教育,2020,(06).